國內廠商要想崛起 技術創新是關鍵

时间:2025-11-02 20:58:13来源:手掌遊戲作者:影視
 
   1999年,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前夕,國產電視廠商曾有過一次集體降價潮。它由長虹率先掀起,創維、TCL等迅速跟進,試圖以更低廉的價格應對外資電視品牌的衝擊。這在當時也引發了媒體廣泛的質疑。
   十多年過去了,國內電視廠商在麵對三星、LG等外資品牌時,仍以價格作為優勢,並將大筆資本用於市場營銷,炒作概念、包裝噱頭、盲目跟風。而諸如SUHD、OLED、4K超高清、曲麵等核心顯示技術依然掌握在外企手裏。技術上,受製於人,像是富士康代工工廠;市場上,占了“數量”丟了“質量”,低利潤又迫使在研發投入上捉襟見肘猶豫不決。國產電視的病因在哪裏?出路又在何方?   國產廠商的三大“法寶”   簡而言之,國產電視廠商的問題是在追逐規模效應搶奪市場份額的過程中,過分看重價格優勢和營銷手段,反而忽視了規模效應所應表現出的研發和技術優勢。而當國外廠商推出一款使用創新技術的產品時,國內廠商總是先觀望,然後再被動跟風效仿。   1、價格戰   擅於並熱衷打價格戰,是國產電視廠商長久以來搶奪市場份額的慣用手法。降價在幫助品牌迅速獲得市場關注和份額的同時,也讓整個行業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1998年的那場價格戰曾直接導致全行業利潤損失達54億元,繼而讓國內電視廠商無力在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上投入足夠的資金。   當下,隨著樂視、小米等互聯網企業的跨界,價格戰大有再度升級的趨勢。互聯網電視 “成本定價”的模式並未能大幅度提升其銷售額,小米電視2014年全年出貨量僅為30萬台,但如此低價卻對傳統電視廠商帶來了巨大挑戰,TCL、創維等國產廠商不得不采取同樣的方式作為回應,將利潤拉到行業最低。   2、盲跟風   當2013年韓係的三星、LG相繼推出曲麵電視時,國內電視廠商還在為趕上“智能電視”的浪潮興奮不已,對於機遇的關注和歡呼甚至一度製造出國產電視廠商將借著智能電視的浪潮一舉扭轉市場被動局麵的幻覺。有媒體在報道中片麵的對比智能電視的銷量數據,以此來突出國產電視的競爭優勢,成為製造這場幻覺的幫凶。   2014年,當海信、長虹、創維、TCL等國產電視巨頭回過神來,紛紛跟風“曲麵電視”時,已經過去了將近一年時間。新的曲麵高端市場幾乎被三星獨占,達到80%以上。似乎這也印證了之前業內人士的分析:相比技術流的韓企,國產彩電企業至少落後一年的時間,甚至更多。   3、炒概念,輕品質   事實上,並不是國產廠商總慢半拍,在4K超高清電視上,概念曾一度被炒熱,但最終沒有堅守住品質,被外資後來居上。從13年開始,創維、TCL、海信等在外資品牌之前,搶先打出4K牌,無論在品牌營銷還是賣場的促銷活動中,4K電視都被當成重要賣點,4倍於全高清的畫質,仿佛不買就落伍一樣。但現實是,大多國產4K電視僅搭載了一塊4K麵板,甚至是最廉價的,並缺乏最核心的4K畫質優化技術。反觀索尼、三星的4K電視,均搭載了各家的專利技術,能實現對普通片源的優化升級,達到接近4K的畫質效果。要知道,在4K片源匱乏的情況下,這才是消費者眼中的“真4K”,無論看什麽都能更清晰。三星電視在今年甚至還推出了一項賞“晰”悅目的功能,將畫質優化武裝到了使用頻率最高的機頂盒。   電視核心技術依然由韓企掌握   日前,日係彩電標杆夏普受債務所累宣布將在全球收縮電視業務,同樣日係的另外幾大巨頭日子也不好過,東芝、鬆下先後關閉了中國的製造工廠,索尼的電視機業務也陷入了困境。日係彩電的衰退,讓之前的電視“三國殺”轉變成了“中韓爭霸”。這對於國產廠商來說是巨大的機遇,但與韓係企業相比,在核心技術和創新理念上,我們的差距還十分明顯。   以三星、LG為代表的韓國彩電廠商已借助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已經領跑行業數十年,其創新能力與技術儲備不容小覷。以三星近日推出的戰略產品“SUHD傲世超高清電視”為例,該產品采用了三星曆時14年研發的納米水晶半導體技術,相比常規QD量子點更環保,提升不止是色彩表現力,更是畫質全方位的綜合提升。同時,在外觀設計上SUHD 並采用了業界領先的曲麵技術,讓視聽體驗更加身臨其境。   而另外一項尖端顯示技術“OLED”同樣掌握在韓企手中,LG是該技術的倡導者,它期望通過OLED能與三星叫板。目前,能量產OLED屏的隻有LG和三星。雖然OLED受製於壽命短、成本高,短期內難以成為主流,但它獨具的有機柔性屏、超薄的特性,為未來電視“可彎曲”創造了條件。目前,三星已經推出了“可直可彎”的概念電視,不過還沒正式走向市場。   正因如此,韓係品牌在全球彩電市場趨冷的背景下,仍保持了增長勢頭。數據顯示,2014年,在日係、國產電視出貨量均衰退的情況下,韓係廠商2014年銷售額同比增長15.6億美元,市場份額占比從41.9%增至43.9%(三星為29.2%,占據第一;LG為16.7%,位居第二)。中國廠商銷售額同比減少23.16億美元,日本廠商銷售額同比減少21.37億美元。技術研發優勢帶來的規模效應在韓國電視廠商身上得到充分體現。   營銷不是王道,國產電視要騰飛先學習   中國企業特別是家電製造業,在搶占市場份額的過程中往往太過看重營銷的價值,在產品進入市場的早期或許可以通過狂轟亂炸式的廣告和促銷活動取得一定的成績,但從企業長遠發展角度看,透支消費品牌而忽視技術創新,往往會將企業推向深淵。   愛多VCD從輝煌到衰落僅僅4年,在中國企業發展史上已成為教科書式的案例。其創始人胡誌標曾狂擲2.1億元搶下央視“標王”,並斥巨資邀請張藝謀導演成龍出演,拍攝廣告片,但最終隻是曇花一現。除了胡誌標個人在管理方麵的因素外,最大的問題在於當其他企業紛紛進入市場後,愛多並未在技術上保持優勢開辟新的細分市場和盈利點,而是選擇壓低利潤,最終被天價廣告費壓垮。   電視行業同樣如此,由國產廠商主導的降價潮曾讓行業遭受重創。但是,“降價”至今仍被國產廠商視為營銷法寶,並與“利國利民”的概念綁架,試圖以此營造“民族工業旗手”的品牌形象。而媒體也往往熱衷於此類報道,每每遇到電視降價就大張旗鼓地進行宣傳。曾有一資深記者就指出:“媒體可能上了電視行業的當,被營銷了!”   當三星、LG等韓係電視廠商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接連推出SUHD、OLED、曲麵電視等引領行業新趨勢的產品時,我們的國產廠商卻忙於炒作概念、忙於講故事、忙於追逐“智能”的“風口”。然而,營銷隻能帶來一時的利益,缺乏技術創新能力的國產電視廠商未來的之路仍是充滿坎坷,要想真的實現彎道超車,執技術牛耳的韓企值得我們借鑒之處還有很多。
相关内容